我有时会胡思乱想,正常情况下,⼈类会利⽤⼏个不同的“触⻆”感知外在世界,例如视觉就是⼀个种类,单纯讲眼睛看到的图像经过⼤脑固定区域的处理会产⽣不同的感受,⼤⼩、形态、⾊彩、当然也有时空。但是你却不会在看到闪电的同时通过视觉听到雷声了,如果你要想感知声⾳你就必须利⽤你的听觉,这是另外⼀种⼈类的“触⻆”⾳频必须利⽤听觉系统,⽽且⼈类对于声⾳的辨别极其复杂,但同样是需要⼤脑的固定部位来处理⾳频信息的。同理,当看到闪电与听到雷声却解决不了味觉的问题,要想知道闪电的味道我们就必须亲⼝尝尝闪电,也许是麻辣味的。
经验可以解决虚拟“触⻆”问题,例如你以前曾经⽤嘴品尝过闪电的味道,那么⽆论他是咸味或是麻辣味的,这种经验将会储藏在⼤脑的某个区域,当我们下次看到或听到闪电与雷声的同时也许我们会感觉到咸味或麻辣味道。
但是这个仅仅是虚拟感受⽽已!
⽆论是“视觉”、“听觉”、“味觉”、“其它触觉”都是⼤脑⼀些固定区域的蠕动,从来不会混搅。为什么⼈类的“触⻆”不能合并在⼀起,或者相互之间搭个桥梁,让不同“触⻆”之间可以分享与互换,例如视觉可以感知味道,可以感受⾳频,⽽⾆头也⼀样可以知道⾳频的美妙与斑斓⾊彩,⽿朵也如是说,技术上不是难事⼉,如能成真,这种神奇的⼒量将是不可思议的。
“⻨克他们蹲坐在冰冷的地上,⼀个个纹丝不动。
这是⼀间中等规模的房间,通常⽤于绘画的主题展览。李的那幅画就挂在墙上。抱着膝盖的⻨克、⽆声哭泣的⽼太太、趴在地上发怒般地瞪着绘画的少年、带着幸福的表情微微点头的中年妇⼥、伸出⼿仿佛要抓什么东⻄的⽩胖少年、全都⼀动不动地坐在地上。
虽然这些⼈的神态各异,但孝弘能感觉到他们共通的、发⾃内⼼的安宁。这幅画正在攫取着他们的视线,抚慰着他们激动不安的⼼灵。”
摘录[博物馆⾏星](著:菅 浩江,译:丁丁⾍)
这段话描写的是⼀种状态,是⼈类⼤脑除去⽂字交流的⼀种状态,是⼤脑接受图像反馈出来的⼀种状态,同时也是视觉感知⾳频的⼀种超然状态。所以我觉得⽆论任何形式的图像作品,其作⽤于⼤脑的是图像本身⽽⾮其它东⻄。就像我们经常可以在博物馆看到的场景,艺术导游对着观众⼤篇⼤篇地讲着画中的故事情节,讲述着艺术家的身世以及画作本身所涉及到的故事,⽽真正需要我们通过作品、图形、图像去感知的东⻄⼀概被忽略了。反观艺术家们也越来越多地利⽤故事情节、概念来左右⾃⼰的艺术创作。
我们如何来解释只有点、线、⾯、⾊彩、机理等的抽象艺术作品呢?这些作品没有任何具象⼿段,没有任何冲突的情节。抽象绘画呈现给我们的只有画框是真实的,也许颜⾊我们可以看出种类来,但是如果需要讲故事对不起,没有故事!这可能是我们应该回归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掌握⼤脑对于图形图像学的认知,在欣赏以此为核⼼的艺术作品时,我们更应该遵循⼤脑的直接反映,线条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时间,⽽⾊彩或许代表时空,点也许是过去、现在或将来、这些⽩⾊的点状物让我们感受到节奏的跳跃,画⾯在眼前徐徐展开,伴随着节奏,⾳乐也在舒缓中渐进⾼潮。或许真的有⼀天我们可以脱离单⼀的“触⻆”,超越现实。